摘要
2025 年 10 月,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移动、中国电信、中国联通发放 eSIM 手机业务全国性经营许可,这是自 eSIM 技术进入中国以来最关键的政策突破。此前 eSIM 仅局限于智能手表、平板等非手机设备,此次许可落地,不仅让 “无卡槽手机” 在国内从概念走向现实(如国行 iPhone Air 的发布),更标志着中国通信行业正式开启 “无卡化” 转型。本文将拆解这一政策的核心意义、对普通用户的实际影响,以及当前仍需解决的挑战。
一、政策落地:等待 5 年,eSIM 手机业务终于 “破局”
1. 政策背景:从 “局部试点” 到 “全国开放” 的跨越
早在 2020 年,工信部就开始在部分城市试点 eSIM 非手机设备业务(如智能手表 “一号双终端”),但手机端 eSIM 因涉及 “号码管理、实名认证、应急通信” 等核心问题,一直未放开全国性许可。此次三大运营商获批,背后是三大关键条件的成熟:
- 技术合规:运营商完成 eSIM 安全加密体系搭建,实现 “配置文件下载 - 激活 - 注销” 全流程可追溯,符合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《通信网络安全防护管理办法》要求;
- 终端适配:2025 年国内主流手机品牌(苹果、华为、小米、OPPO、vivo)均推出支持 eSIM 的机型,其中苹果国行 iPhone Air 更是首次取消物理 SIM 卡槽,仅支持双 eSIM;
- 实名认证方案:线下营业厅与线上 APP 均实现 “eSIM 实名核验”,用户可通过身份证原件、人脸识别完成认证,确保与实体 SIM 卡实名认证标准一致。
2. 政策核心:明确三大 “可” 与 “不可”
此次许可并非 “完全放开”,而是有明确的边界,普通用户需重点关注:
可操作范围 | 不可操作范围 |
---|---|
全国范围内办理 eSIM 手机套餐 | 未实名认证用户无法开通 eSIM |
支持双 eSIM 同时激活使用 | 境外购买的非国行机型暂不支持国内 eSIM |
线上申请 + 线下核验开通 | 暂不支持纯线上无核验开通(需线下确认身份) |
简单来说,用户想办理 eSIM 手机业务,需携带身份证到运营商营业厅完成实名核验(部分城市支持 “线上预约 + 线下就近核验”),核验通过后才能在手机上激活 eSIM 套餐,避免 “号码冒用” 风险。
二、对用户的实际影响:从 “设备选择” 到 “使用习惯” 的全面改变
对于普通消费者,尤其是 iPhone、华为等旗舰机用户,eSIM 手机业务的开放带来了 4 个维度的实际便利:
1. 设备选择:“无卡槽手机” 正式走进日常
此前国内用户想买 “无卡槽 eSIM 手机”,只能选择海外版(如美版 iPhone 14/15),但海外版存在 “不支持国内 eSIM、无法享受官方保修” 等问题。此次政策落地后,国行机型全面支持 eSIM,其中最受关注的是:
- 苹果国行 iPhone Air:作为苹果首款仅支持双 eSIM 的国行机型,机身厚度减少至 6.8mm(比 iPhone 17 薄 1.2mm),IP68 防水等级提升至 “水下 2 米浸泡 30 分钟”,这些改进都得益于 “取消卡槽节省的内部空间”;
- 华为 Mate 70 Pro eSIM 版:支持 “物理 SIM+eSIM” 双模式,用户可保留原有实体卡,同时添加一张 eSIM 作为 “备用号” 或 “境外流量卡”;
- 小米 15 Ultra:提供 “纯 eSIM 版” 和 “实体卡 + eSIM 版” 两种选择,纯 eSIM 版价格比普通版低 200 元,吸引对 “无卡化” 接受度高的年轻用户。
2. 激活与使用:告别 “插卡、补卡” 的麻烦
过去用户新办手机卡,需等待运营商邮寄实体卡,收到后还要关机插卡;若卡片丢失,需到营业厅补卡。eSIM 则彻底改变这一流程:
- 新办套餐:线下核验身份后,运营商会发送含激活二维码的短信,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下载配置文件,1-2 分钟完成激活,无需关机;
- 补卡 / 换卡:若 eSIM 因设备丢失需 “补卡”,只需在新设备上联系运营商重新发送激活二维码,无需再跑营业厅;
- 多号码管理:支持同时存储 5-10 张 eSIM(具体数量看机型),日常使用时可一键切换(如工作时用 “工作 eSIM”,周末用 “流量专属 eSIM”),出国时直接购买当地 eSIM 套餐,无需携带多张实体卡。
真实场景示例:北京上班族王先生经常往返北京和上海,过去需要两张实体卡(北京联通、上海移动),换手机时要手动插拔。现在他在 iPhone Air 上激活了两张 eSIM,通过控制中心长按 “蜂窝数据” 图标,就能切换号码,出差时再也不用带 “备用机” 或 “卡针”。
3. 成本与套餐:个性化选择更丰富
三大运营商针对 eSIM 手机用户推出了 “专属套餐”,相比传统实体卡套餐更灵活:
- 基础套餐:价格与实体卡套餐持平,但流量额度更高(如中国移动 “eSIM 畅享包”,39 元 / 月含 6GB 国内流量,比同价位实体卡套餐多 1GB);
- 按需套餐:支持 “按天 / 按小时购买”,适合短期使用(如中国联通 “eSIM 日包”,5 元 / 天含 1GB 全国流量,当天有效);
- 跨境套餐:与境外运营商合作推出 “一键切换” 套餐(如中国电信 “全球 eSIM 漫游包”,25 元 / 天含 500MB 境外流量,覆盖全球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),比传统国际漫游费用低 60%。
三、当前挑战:eSIM 普及仍需跨越 3 道坎
尽管政策落地是重大突破,但从 “政策许可” 到 “全民普及”,仍有 3 个现实问题需要解决:
1. 旧机型兼容问题:大量用户 “有需求但用不了”
目前仅 2024 年及以后发布的机型支持国内 eSIM,2024 年前的旧机型(如 iPhone 13 及以前、华为 Mate 60 系列)虽硬件支持 eSIM,但因未通过国内运营商认证,暂时无法使用国内 eSIM 套餐。据统计,国内现有手机用户中,使用 2024 年前旧机型的占比约 60%,这部分用户若想体验 eSIM,需更换新手机,增加了普及门槛。
对此,部分运营商推出 “以旧换新补贴”:如用户用旧手机置换支持 eSIM 的新机型,可额外获得 300-500 元补贴,同时赠送 3 个月 eSIM 套餐流量(每月 2GB)。
2. 实名认证与线下依赖:“线上化” 程度仍需提升
当前 eSIM 开通必须 “线下核验身份”,即使是线上申请,也需到就近的运营商营业厅或合作网点(如便利店的运营商服务终端)完成身份证核验和人脸识别。这对偏远地区用户或 “不愿出门” 的老年用户不够友好。
不过,工信部已表示 “将逐步试点线上实名认证”,未来可能通过 “政务服务平台身份核验接口”,实现 “纯线上完成 eSIM 开通”,进一步降低使用门槛。
3. 应急通信与信号覆盖:特殊场景仍需保障
eSIM 依赖网络激活和信号覆盖,在以下特殊场景中,仍存在 “通信中断” 风险:
- 无网络环境:若手机恢复出厂设置后,未提前下载 eSIM 配置文件,且处于无 WiFi/5G 的环境(如偏远山区),无法激活 eSIM,导致无法通话;
- 信号弱区域:部分地下车库、电梯内的 eSIM 信号覆盖比实体卡弱(因 eSIM 对信号稳定性要求更高),可能出现 “实体卡有信号,eSIM 无服务” 的情况;
- 紧急呼叫:虽然工信部要求 eSIM 支持紧急呼叫(如 110、120),但部分老旧基站暂未完成 eSIM 紧急呼叫适配,极端情况下可能出现 “无法接通” 的问题。
针对这些问题,运营商正在推进两项工作:一是加强偏远地区和室内的 eSIM 信号覆盖,2025 年底前完成全国县级以上城市的室内分布系统升级;二是在手机系统中添加 “eSIM 紧急备份” 功能,允许用户提前下载 “紧急通信配置文件”,无网络时也能拨打紧急电话。
四、行业展望:未来 3 年,eSIM 将如何改变通信市场?
业内普遍认为,此次政策落地后,中国 eSIM 市场将进入 “快速增长期”,未来 3 年可能出现三大趋势:
1. 2026 年:50% 新发布手机取消实体卡槽
随着用户对 eSIM 的接受度提升,手机厂商将加速 “无卡槽化” 转型。据 IDC 预测,2026 年国内新发布的智能手机中,50% 将仅支持 eSIM(无实体卡槽),其中高端机型(售价 5000 元以上)的无卡槽比例将达到 80%,中低端机型逐步跟进。
2. 2027 年:eSIM 用户突破 5 亿,实体卡进入 “存量时代”
到 2027 年,国内 eSIM 手机用户将突破 5 亿,占总手机用户的 35% 以上。届时运营商将逐步减少实体卡的生产和发放,仅为 “特殊需求用户”(如老年用户、依赖实体卡的物联网设备)提供实体卡服务,实体卡正式进入 “存量维护阶段”。
3. 2028 年:跨运营商 eSIM “一号通” 试点
长期来看,eSIM 可能推动 “号码携带” 政策进一步升级。工信部已在研究 “跨运营商 eSIM 一号通”,未来用户的 eSIM 号码可像 “邮箱地址” 一样,不绑定具体运营商,想更换运营商时,只需在手机上切换运营商的 eSIM 套餐,无需更换号码,彻底实现 “号码自由”。
五、给用户的建议:现在是否该入手 eSIM 手机?
如果你正计划换手机,可根据以下 3 个维度判断是否选择 eSIM 手机:
- 机型需求:若想购买 iPhone Air、华为 Mate 70 Pro 等 “无卡槽旗舰机”,或追求 “设备轻薄、多号码切换”,可优先选择 eSIM 手机;
- 使用场景:经常出差、出国,或需要 “工作号 + 生活号” 双号码的用户,eSIM 的便捷性优势明显;
- 地区与设备:若你在县级以上城市,且使用 2024 年后发布的机型,eSIM 信号覆盖和适配都没问题;若在偏远地区,或使用旧机型,建议再观望 1-2 年,等待覆盖和兼容完善。
对于暂时不换手机的用户,也可提前了解现有手机是否支持 eSIM(通过品牌官网或客服查询),若支持,可先办理一张 eSIM 作为 “备用号”,体验无卡化的便利,为未来全面切换做准备。
六、结尾:无卡化不是 “淘汰实体卡”,而是 “多一种选择”
需要强调的是,eSIM 手机业务的开放,并非要 “淘汰实体卡”,而是为用户提供 “更灵活的通信选择”。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,“实体卡 + eSIM”“纯 eSIM” 将并存,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。
这一政策的真正意义,在于推动中国通信行业从 “硬件依赖”(实体卡)向 “软件定义”(eSIM 配置文件)转型,就像当年从 “功能机” 到 “智能机” 的跨越一样,最终受益的还是普通用户 —— 更轻薄的设备、更便捷的体验、更丰富的套餐选择。
如果你对 eSIM 手机业务有疑问(如 “现有手机是否支持”“如何办理套餐”),可在评论区留言,我会结合你的具体情况给出建议。也欢迎分享你对 “无卡手机” 的看法,一起探讨通信行业的新变化。
本文由 esim老师 创作,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4.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。
本站文章除注明转载/出处外,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,转载前请务必署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