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大运营商正式获批 eSIM 手机业务:中国迈入无卡手机时代
in eSIM新闻 with 0 comment

摘要

2025 年 10 月,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移动、中国电信、中国联通发放 eSIM 手机业务全国性经营许可,这是自 eSIM 技术进入中国以来最关键的政策突破。此前 eSIM 仅局限于智能手表、平板等非手机设备,此次许可落地,不仅让 “无卡槽手机” 在国内从概念走向现实(如国行 iPhone Air 的发布),更标志着中国通信行业正式开启 “无卡化” 转型。本文将拆解这一政策的核心意义、对普通用户的实际影响,以及当前仍需解决的挑战。

一、政策落地:等待 5 年,eSIM 手机业务终于 “破局”

1. 政策背景:从 “局部试点” 到 “全国开放” 的跨越

早在 2020 年,工信部就开始在部分城市试点 eSIM 非手机设备业务(如智能手表 “一号双终端”),但手机端 eSIM 因涉及 “号码管理、实名认证、应急通信” 等核心问题,一直未放开全国性许可。此次三大运营商获批,背后是三大关键条件的成熟:

2. 政策核心:明确三大 “可” 与 “不可”

此次许可并非 “完全放开”,而是有明确的边界,普通用户需重点关注:

可操作范围不可操作范围
全国范围内办理 eSIM 手机套餐未实名认证用户无法开通 eSIM
支持双 eSIM 同时激活使用境外购买的非国行机型暂不支持国内 eSIM
线上申请 + 线下核验开通暂不支持纯线上无核验开通(需线下确认身份)

简单来说,用户想办理 eSIM 手机业务,需携带身份证到运营商营业厅完成实名核验(部分城市支持 “线上预约 + 线下就近核验”),核验通过后才能在手机上激活 eSIM 套餐,避免 “号码冒用” 风险。

二、对用户的实际影响:从 “设备选择” 到 “使用习惯” 的全面改变

对于普通消费者,尤其是 iPhone、华为等旗舰机用户,eSIM 手机业务的开放带来了 4 个维度的实际便利:

1. 设备选择:“无卡槽手机” 正式走进日常

此前国内用户想买 “无卡槽 eSIM 手机”,只能选择海外版(如美版 iPhone 14/15),但海外版存在 “不支持国内 eSIM、无法享受官方保修” 等问题。此次政策落地后,国行机型全面支持 eSIM,其中最受关注的是:

2. 激活与使用:告别 “插卡、补卡” 的麻烦

过去用户新办手机卡,需等待运营商邮寄实体卡,收到后还要关机插卡;若卡片丢失,需到营业厅补卡。eSIM 则彻底改变这一流程:

真实场景示例:北京上班族王先生经常往返北京和上海,过去需要两张实体卡(北京联通、上海移动),换手机时要手动插拔。现在他在 iPhone Air 上激活了两张 eSIM,通过控制中心长按 “蜂窝数据” 图标,就能切换号码,出差时再也不用带 “备用机” 或 “卡针”。

3. 成本与套餐:个性化选择更丰富

三大运营商针对 eSIM 手机用户推出了 “专属套餐”,相比传统实体卡套餐更灵活:

三、当前挑战:eSIM 普及仍需跨越 3 道坎

尽管政策落地是重大突破,但从 “政策许可” 到 “全民普及”,仍有 3 个现实问题需要解决:

1. 旧机型兼容问题:大量用户 “有需求但用不了”

目前仅 2024 年及以后发布的机型支持国内 eSIM,2024 年前的旧机型(如 iPhone 13 及以前、华为 Mate 60 系列)虽硬件支持 eSIM,但因未通过国内运营商认证,暂时无法使用国内 eSIM 套餐。据统计,国内现有手机用户中,使用 2024 年前旧机型的占比约 60%,这部分用户若想体验 eSIM,需更换新手机,增加了普及门槛。

对此,部分运营商推出 “以旧换新补贴”:如用户用旧手机置换支持 eSIM 的新机型,可额外获得 300-500 元补贴,同时赠送 3 个月 eSIM 套餐流量(每月 2GB)。

2. 实名认证与线下依赖:“线上化” 程度仍需提升

当前 eSIM 开通必须 “线下核验身份”,即使是线上申请,也需到就近的运营商营业厅或合作网点(如便利店的运营商服务终端)完成身份证核验和人脸识别。这对偏远地区用户或 “不愿出门” 的老年用户不够友好。

不过,工信部已表示 “将逐步试点线上实名认证”,未来可能通过 “政务服务平台身份核验接口”,实现 “纯线上完成 eSIM 开通”,进一步降低使用门槛。

3. 应急通信与信号覆盖:特殊场景仍需保障

eSIM 依赖网络激活和信号覆盖,在以下特殊场景中,仍存在 “通信中断” 风险:

针对这些问题,运营商正在推进两项工作:一是加强偏远地区和室内的 eSIM 信号覆盖,2025 年底前完成全国县级以上城市的室内分布系统升级;二是在手机系统中添加 “eSIM 紧急备份” 功能,允许用户提前下载 “紧急通信配置文件”,无网络时也能拨打紧急电话。

四、行业展望:未来 3 年,eSIM 将如何改变通信市场?

业内普遍认为,此次政策落地后,中国 eSIM 市场将进入 “快速增长期”,未来 3 年可能出现三大趋势:

1. 2026 年:50% 新发布手机取消实体卡槽

随着用户对 eSIM 的接受度提升,手机厂商将加速 “无卡槽化” 转型。据 IDC 预测,2026 年国内新发布的智能手机中,50% 将仅支持 eSIM(无实体卡槽),其中高端机型(售价 5000 元以上)的无卡槽比例将达到 80%,中低端机型逐步跟进。

2. 2027 年:eSIM 用户突破 5 亿,实体卡进入 “存量时代”

到 2027 年,国内 eSIM 手机用户将突破 5 亿,占总手机用户的 35% 以上。届时运营商将逐步减少实体卡的生产和发放,仅为 “特殊需求用户”(如老年用户、依赖实体卡的物联网设备)提供实体卡服务,实体卡正式进入 “存量维护阶段”。

3. 2028 年:跨运营商 eSIM “一号通” 试点

长期来看,eSIM 可能推动 “号码携带” 政策进一步升级。工信部已在研究 “跨运营商 eSIM 一号通”,未来用户的 eSIM 号码可像 “邮箱地址” 一样,不绑定具体运营商,想更换运营商时,只需在手机上切换运营商的 eSIM 套餐,无需更换号码,彻底实现 “号码自由”。

五、给用户的建议:现在是否该入手 eSIM 手机?

如果你正计划换手机,可根据以下 3 个维度判断是否选择 eSIM 手机:

  1. 机型需求:若想购买 iPhone Air、华为 Mate 70 Pro 等 “无卡槽旗舰机”,或追求 “设备轻薄、多号码切换”,可优先选择 eSIM 手机;
  2. 使用场景:经常出差、出国,或需要 “工作号 + 生活号” 双号码的用户,eSIM 的便捷性优势明显;
  3. 地区与设备:若你在县级以上城市,且使用 2024 年后发布的机型,eSIM 信号覆盖和适配都没问题;若在偏远地区,或使用旧机型,建议再观望 1-2 年,等待覆盖和兼容完善。

对于暂时不换手机的用户,也可提前了解现有手机是否支持 eSIM(通过品牌官网或客服查询),若支持,可先办理一张 eSIM 作为 “备用号”,体验无卡化的便利,为未来全面切换做准备。

六、结尾:无卡化不是 “淘汰实体卡”,而是 “多一种选择”

需要强调的是,eSIM 手机业务的开放,并非要 “淘汰实体卡”,而是为用户提供 “更灵活的通信选择”。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,“实体卡 + eSIM”“纯 eSIM” 将并存,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。

这一政策的真正意义,在于推动中国通信行业从 “硬件依赖”(实体卡)向 “软件定义”(eSIM 配置文件)转型,就像当年从 “功能机” 到 “智能机” 的跨越一样,最终受益的还是普通用户 —— 更轻薄的设备、更便捷的体验、更丰富的套餐选择。

如果你对 eSIM 手机业务有疑问(如 “现有手机是否支持”“如何办理套餐”),可在评论区留言,我会结合你的具体情况给出建议。也欢迎分享你对 “无卡手机” 的看法,一起探讨通信行业的新变化。

Responses